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汤阴两千年来区划的历史演变

    信息发布者:lijing0
    2018-01-08 17:38:26   转载

    先秦至宋元时期 

    荡水名称出现于战国时期,荡阴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350年后,因位于荡水之南故名,“古文荡、汤一字也,义沿而画具革矣”。荡阴地方,战国先属赵,后属魏。秦属邯郸郡。西汉高祖二年(公元前205年)置县,属河内郡,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年)改属魏郡。三国属邺都魏郡。东魏天平初(534年)撤,入邺。二年(535年)置魏德县,属隆虑郡,齐废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复置汤阴于县东17里(今之古贤)属汲郡。十年(590年)并入安阳。十六年(596年)再置于县西南30里(今鹤壁市故县村)改曰荡源。大业二年(606年)撤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汤源县,属卫州,入古荡阴城(即今治)。六年(623年)改属相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又改汤阴。五代(907—960年)属昭德军节度。宋宣和初(1119年)改属浚州。后仍属相州。金(1127—1234年)属彰德府。元(1271—1368年)属彰德路。


         明清时期       

    崇祯《汤阴县志》载:东抵故城接内黄界距县城60里;西抵神林村接林县界77里多南抵宜沟镇接浚县界25里;北抵羑河铺接安阳界15里。计东西长130里,南北宽40里。

    明清两代,汤阴全县编户为四十二里:

    忠武坊、演易坊、羑里社、黄村屯、木佛社、士昌社、张盖屯、隆化社、士昌屯、西河社、伏道屯、伏道社、任固社、故城社、宋村社、邶城社、西城社、小元屯、江窑社、遵贵屯、大性屯、惠果寺、侯家庄、周流社、寒泉屯、鹤壁社、开信社、綦逐社、苏胡社、五陵社、将城屯、长沙屯、鹿楼社、兴寺社、南阳社、申家庄、塔河社、时丰社、偏店社、青山屯、岗阳屯、将台屯。

    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划宜沟南镇归汤阴管辖。


    民国时期    


    中华民国(以下简称民国)初(1912—1923年)废府治,属河北道管辖。

    民国时期,据《河南通志稿》载:东至滑县内黄界60里;西至林县界70里;南至浚县界25里;北至安阳界15里。东南至浚、滑二县界50里;东北至安阳界50里;西南至林县界50里;西北至安阳界45里;东西长130里,南北宽40里。总面积4468市方里。

    民国初年废里社,划为七个区,即:城厢、白营、菜园、五陵、李朱、鹿楼、鹤壁。每区下各设四段。

    一九二四年(民国十三年),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日军侵占时期(1938年—1945年)属豫北道。

    一九三五年(民国二十四年),改为四个区。一区县城领91保,908甲。二区古贤领101保,923甲。三区镇抚寨领125保,923甲。四区鹿楼集领128保,1278甲。城镇以街道为保,农村以村为保,十户为甲,各设保甲长。

    一九三八年(民国二十七年)春,日军侵汤后,仍设四区。一区城关、二区古贤、三区五陵,四区鹤壁。

    区下为保甲,保分甲乙丙三等。甲等15甲,乙等11—14甲,丙等6—10甲,甲等设保长副保长各1人,保队附1人,干事1人,勤务3人。乙、丙等除不设干事,勤务各递减1人外,余皆同。

    其时区下共设联保51处,433保,4346甲。

    一九四三年(民国三十二年),在共产党领导下,在县境西南山区建立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,辖盘石头、将军墓、辉泉沟、大宽河、小宽河5个村。

    一九四四年元月改建淇汤抗日县政府。三月,太行行署——七专署命令将林县所辖之将军墓、野猪泉两村划归汤阴管辖。

    同年十二月,改建安汤抗日联合政府,辖3个区,一区小宽河,二区黄龙庙沟,三区南堰(安阳)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